上一页|1|
/1页

主题:关于进场费滴1点诛心论

发表于2011-02-26

昨天从华联买了一周的干粮后突然想起近期超市行业的“价签门”。于是下意识的对了一下小票。发现周围也有很多小老百姓们都举着小票一字儿排开念念有词的对着价格。这样的一幕,如今在神州大地数之不清的超市里上演着。

这一幕的源头乃是起于家乐福的标签价与结账价不符的“价格欺诈”,而后演变为席卷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危机。在超市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幅贬值之际,连带着,一个被行业默认的“潜规则”话题再次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这话题与消费者有些距离,却是近期超市行业危机的源头之一。它发生于超市与供货的厂家之间。一个厂家试图进入一家大型卖场销售自己商品时,需要缴纳一定的所谓进场费,如果不交则不得超市门而入,这些费用可能是促销费、广告费,也可能是堆头费、条码费等。

一直以来,进场费都被视为不合理收费,是商家“店大欺客”的结果,撇开家乐福与康师傅之间的纷争不说,像格力和海尔等企业都曾因进场费与国美交恶。在市场上,超市拥有更为强势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大的“话语权”,而厂家则显得相对弱势,在交易的谈判中处于下风。简而言之,厂家与厂家之间的竞争激烈,争着要进一家大型超市时,超市断然不会选择“放下身段”。很多厂家都承认,自己的产品在很多大型零售卖场的销售一直处于亏损边缘,之所以一直坚持,是因为一些大卖场尤其是有外资背景的世界级大零售商不但是一个销售平台,也是一个优秀的品牌展示平台。

原则上,无论超市怎样强势,厂家都可以选择是进或者不进,这种选择的权利是双方都无法强迫的。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从日常经验以及理论逻辑上,无论厂家怎样大叫大嚷说超市“店大欺客”, “进场费”太多太乱不堪承受,既然双方达成协议,商品进了卖场销售,厂家必然是有利可图的。只不过对小供应商和大供应商来说,从这项交易中获取的利益,相对超市方有多有少。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店大欺客,客大也会欺店。超市与厂家的交易也并不总是“一面倒”的。一些有实力的品牌厂家,在与超市的谈判中也往往不落下风。同样名为“进场费”,因为品牌地位和实力不同,谈判能力的高下,超市对不同厂家收取的费用,应该也是不同的。所以,厂家在炮轰各大超市收取高额“进场费”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不断加强自己在市场谈判中的话语权;同时开拓自有渠道,进行多元经营。

上一页|1|
/1页